创新,就是要集中精力打靶心
现代医学影像诊疗领域中,磁共振成像系统是必不可少环节。十年前,从美国回沪创业的王杰博士,敏感意识到,这一领域将有巨大发展空间。十年后,王杰投资创建的上海辰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,现已在全球相关领域位列第三。来自上海辰光的射频线圈,85%以上出口欧美国家一流医院。从美国霍普金斯医院,到波士顿儿童医院,皆可找到“辰光出品”; 辰光还彻底打破国外产品在我国的垄断地位,成功实现进口替代,填补相关领域空白。 绕道:专攻技术的靶心 上世纪末,磁共振成像系统成就了医学影像的重大突破,成为继X光胸片、CT之后的第三大诊断仪器。磁共振成像系统因影像更精准、清晰,很快成为临床医学新宠,如今已广泛用于肿瘤、骨科、脑血管疾病的诊断。 创业者的嗅觉异常灵敏。十几年前,磁共振成像技术一被引入我国,已有数家创新企业如春笋般冒出,开发整个系统一时成为热门。彼时,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王杰,在射频探测器领域积累了数年经验,他带着3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归国,与曾在复旦大学物理系的师兄,共同谋划起心中的创业梦想。 与其大而化之开发磁共振系统,不如集中精力打靶心,攻克系统中最难堡垒——射频线圈。王杰回忆,企业初期的定位选择,基于两个重要原因:开发射频探测器在国内尚属一片空白; 团队成员在电磁场领域具备强大研发创新能力。 王牌:不在技术在市场 常人以为,高新技术企业谋发展,核心技术是最重要王牌。王杰却反驳了唯技术理论:对企业而言,市场永远是第一位的。尽一切可能、以最快时间将产品推向市场,在市场中接受检验,不断提炼创新,方有立足之地。 辰光的发展路径,恰是如此。企业问世不到两年,第一代磁共振射频线圈已推向市场,紧接着,一代代产品根据市场需要,持续升级换代。乳腺癌、甲状腺癌、前列腺癌……针对不同疾病,企业开发出不同种类的射频线圈,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。随着磁共振成像系统在临床的广泛应用,创新动力源源不断:迄今,辰光已拥有69项专利、其中有4项是发明专利,“只要客户提出来,我们能开发出任何一种形式的射频线圈。” 要做就做汽车的引擎,当年王杰那句豪言,在时间历练下化为现实:“辰光高灵敏度磁共振成像射频线圈的研制”荣获上海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;由辰光设计、生产的多种磁共振射频线圈,已被广泛配套应用在飞利浦、GE、西门子、日立等国际知名跨国企业生产的磁共振成像系统;在尖端科研领域,辰光还开发出国外都没有的老鼠射频线圈、兔子射频线圈…… 转型:从销售改为服务 从创业初期的3名成员,到今日8名博士、15名硕士的精英团队,上海辰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,已如引擎一般,引领整个国内射频探测器行业发展。 产品问世,是否意味着创新终点?相反,在王杰看来,这才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开端。创业十年后,他再次选择不走寻常路:将辰光从生产销售型企业,转型为科技服务型企业,“如果仅用低成本来换取市场,技术的优势又该如何体现?!”依靠团队强大的技术力量,为产品提供连续的售后服务、为医院一线使用者提供培训,无疑将为科技型企业开拓更广大市场。 下转◆6版 (上接第1版) 创新,永无止境。在磁共振成像系统射频线圈的研发中,辰光拿下漂亮一局。下阶段,企业还将利用掌握的核心技术,开发难度系数极为可观的7T 动物实验磁共振成像系统。“二次创业再出发”的理由,依然单纯、清晰:美国迄今已有600台7T 动物实验磁共振成像系统,我国如此巨大的市场仅有10多台。技术空白,需要来自中国的创新智慧来弥补。